·诗篇91:14-16   ·诗篇33:18-19   ·以赛亚书51:11   ·以弗所书3:20   ·约伯记5:21
  首页     每日灵粮     信仰真理     资料库     资讯     见证     文艺     生活     关于圣经  
今天是2024-11-21,基督真光|神爱世人愿您蒙福!您是本站第59574位访客。 留言交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请输入关键字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关于圣经 >> 读经心得 >> 使徒行传10-彼得向外邦人打开福音大门,哥尼流全家归信  

使徒行传10-彼得向外邦人打开福音大门,哥尼流全家归信

来源:基督真光 发布时间:2021-01-03 点击数:10840

红炭沾我口
2020-12-13

1
新约全书逐节汇查-使徒行传10彼得向外邦人打开福音大门,哥尼流全家归信
【自从彼得三次不认主,又经耶稣三问建立他信心;及至五旬节圣灵降临他和众门徒身上;这次神又在异象中三次启示他。彼得经历了为过去的态度悔改的混乱过程,在与环境的搏斗中顺从圣灵的指引,培养出敏锐的触觉,他再次代表教会,有效地事奉了神,服事了外邦人。】
哥尼流信主(1-11:18)
使徒行传第1-10章,是神计划中的一个过渡期,第10章是过渡期的高潮。接下来的两章记载教会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头一个带着圣灵明确印记的外邦人归信事件。这一整段是使徒行传里篇幅最长的故事,有突破,有冲突,有张力。路加连续把保罗归信与哥尼流归信相提并论,两下都是教会至关重要的事。
神带领彼得的传道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这章有两个重合的异象,这双重异象促成了一个决定性的转机。哥尼流所看见的异象讲述了四次(3-6,22,30-32,11:13-14),彼得所看见的异象讲述了两次(9-16,11:4-10),他后来在耶路撒冷又重述了一次(15:7-11)。
第一个异象,是一个敬畏神的罗马百夫长,受到神的指示,要他去请彼得来。第二个异象,是神指示彼得接受邀请,告诉他礼仪上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已不需要区分了。由此暗示他,可以与外邦人相交,不必心存介蒂。借着彼得和哥尼流各自的异象,神使他们为这个重大的事件作好准备。
于是彼得前往凯撒利亚,见到哥尼流及他的亲友,又应他们的要求传讲福音的真道。彼得讲章的新主题,是神不偏待任何一个种族。并且,见证基督是万有的主,所以福音可以传给万有。当他讲道时,圣灵出人意表地降下来,那情景叫人想起五旬节,显明神已经接纳外邦人。他就给他们施洗,归入教会。
回到耶路撒冷后,彼得澄清自己同外邦人吃饭的事,不是谈施洗的理由。神的引导既然清楚,指责他的人只好顺从神的旨意,于是教会承认外邦人可同得救恩。这事件是教会实践大使命的进程中关键的一步。事实上,耶路撒冷教会一直在犹豫中接受外邦人的差传使命,但就在这以后,还是无所拓展。
哥尼流的异象(1-8)
1 在凯撒利亚有一个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营的百夫长。
1 这故事可分作四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在凯撒利亚。这里是希律大帝新建的城,以凯撒·奥古斯都来命名。这是罗马政府统治犹大地的行政中心,又“充当罗马文化的样品”,犹太人称它是“以东的女儿”。百夫长哥尼流的名字很常见,无数奴隶在公元前八十二年被哥尼流·苏拉释放,获得自由,就以此为名。
百夫长在现今的军阶相当于中尉,职务相当于连长。犹大地没有罗马兵团,哥尼流所属的“意大利营”,原是从意大利招募来的雇佣军,履行守卫的职责。“营”,通常是一个联队,共有六个“百人队”,由千夫长统带(21:31),每一个“百人队”设一个百夫长指挥。
新约里记载的百夫长一般都以正面的姿态出现(22:26,27:43,太8:10,27:54)。当时有人描绘罗马军队百夫长的素质说:不可有血气之勇,不可卤莽,要有良好的领导能力,有稳定而又谨慎的心理,不轻易采取攻势,不随便发令开火,当面临挫败和艰难之时,能够坚定不移地站在他们的岗位上。
那时的罗马帝国,版图包括地中海沿岸欧亚非三大洲的精华地区,罗马帝国的公民都高度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熏陶,一旦有人得救,就会很快地把福音扩散到其它地区和种族。在16:6-12,我们将看到保罗被圣灵禁止前往亚细亚和每西亚,又在夜间异象中得了启示,从特罗亚来到马其顿的腓立比,进入欧洲大陆。
2 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
2 一个虔诚人,全家都敬畏神,这对外邦人来说并不简单。他及他们并不是徒有其表,乃是躬行实践:“周济”百姓,是爱人的表现;“祷告”神, 是爱神的表现。爱人是“多多”,爱神是“常常”,可见这个可以自私自利的外邦人,这位可以自高自大的罗马军官,他是多么慷慨,又是多么谦卑。
真正的虔诚,在爱神和爱人两方面是平衡的。人若真在神面前有虔诚的心,也必在人面前有善行。同时,他的生活行为必然会影响着家里和身边的人。基督徒理应关心自己的家人在神面前的光景,带领他们敬畏神,就像约书亚所说的那样:“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事奉耶和华”(书24:15)。
经文没提到哥尼流参加会堂敬拜,但他必定尽力遵从旧约圣经的教训。尽管如此,在奉割礼的犹太人眼中,哥尼流还是未受割礼的异教徒(11:3)。对于受圣灵默示的路加来说,作为一个忠于国家的公职人员,同时作一个忠于神的虔诚人,这人就是蒙神喜爱的。当然,从异教徒到悔改信耶稣,还有十分重要的一步。
3-6 有一天,约在申初,他在异象中明明看见神的一个使者进去,到他那里,说:“哥尼流。”哥尼流定睛看他,惊怕说:“主啊,什么事呢?”天使说:“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现在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房子在海边上。”
3-6 哥尼流在下午三时看见了异象。这时正是耶路撒冷圣殿的祷告时刻,哥尼流是一名祷告的战士(2节)。他看见天使进到他所在的地方,或许在会堂,在家里,在兵营。10:30说:“忽然有一个人穿着光明的衣裳”,站在他面前。天使呼唤他名字,使他目瞪口呆,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
天使给他带来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他那虔诚又稚嫩的信仰,已蒙神记念了。这些字句的原文是形容祭物的烟上升到神面前,就是说哥尼流的祷告和善行在神面前有献祭的功效,并有神将回应他祷告的含义。不过回应的内容这时还未透露,哥尼流必须差人前往约帕,去寻找并邀请一个叫西门彼得的犹太人来。
在使徒行传中,天使向人显现比较频繁,共有六次(5:19,8:26,10:3,12:7,23,27:23),可是没有一次是人求得的,全都是神主动差遣的。神实在是“自己谦卑,观看天上地下的事”(诗113:6)。他晓得彼得在什么地方,又给哥尼流指出相应方位。神的确是无所不知的那一位,他清楚每个人隐私的细节。
约帕,是当年先知约拿逃避尼尼微的使命,从这里搭船准备去他施的港口;今天在同一座城里,神却要差遣有些犹豫的使徒彼得,要把基督的福音传给外邦人。对哥尼流及他的亲友来说,追寻认识神、知道耶稣相关的事、未成形的信仰,与进入与神的相交中、认识耶稣、内心真正的信仰,是有很大分别的。
7-8 向他说话的天使去后,哥尼流叫了两个仆人和常伺候他的一个虔诚兵来,把这事都述说给他们听,就打发他们往约帕去。
7-8 有人说,人并不是靠着美德获得信心,是靠信心获得美德。哥尼流在受洗前受到天使的称赞,他不是靠行为获得信心,是因信心生出行为,反过来藉着行为,他也在信心上得了坚固。神看着是好的,就差天使进到哥尼流面前。耶稣基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人在自然的状况下没能力寻求神,因罪使人生出叛逆的心,加上不信的人被这世界的神明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林后4:4)。所以没有领悟的,没有寻求神的(罗3:11)。人寻求神并非都出于自己的努力,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圣灵启迪,他们的意志得到了圣灵激发。
“仆人”,原文又作“家人”。“虔诚兵”,在信仰上敬虔,并由此成为哥尼流的亲信。哥尼流把自己所看见的异象,都详细讲述给这三个人听,然后就交代他们相关事项,让他们按着天使所吩咐的往约帕去,请彼得来凯撒利亚。哥尼流并没有因为彼得住在约帕的一位硝皮匠家里,就无端藐视他。
彼得见异象(9-16)
彼得获授天国的钥匙(太16:19),再次蒙拣选去打开另一扇重要的福音之门,正如他在五旬节为犹太人所做的,以及他又为撒玛利亚人所做的那样。彼得当时正住在约帕的一个硝皮匠家里。约帕是旧约先知约拿在这里抗拒过神差遣的城市;硝皮匠是被犹太人边缘化的职业;彼得尽管有些迟疑,却在这里改弦易辙。
9-10 第二天,他们行路将近那城。彼得约在午正,上房顶去祷告,觉得饿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预备饭的时候,彼得魂游象外,
9-10 这一段进入了第二个场景。凯撒利亚到约帕的距离约有五十公里。哥尼流的家仆好像是黄昏后立刻动身(3,8),大约在第二天午正到达。当那些带信的人还在赶路的途中,快接近那城时,正在约帕硝皮匠家的彼得上到房顶,为要在安静的场所作午时的祷告。
犹太人的早祷和晚祷,是在圣殿献祭的固定时间里,就是上午九时和下午三时。更为敬虔的有一天三次的祷告感谢(但6:10),甚至一天七次赞美神(诗119:164);不清楚一天七次是不是包括谢饭祝祷。彼得那时还没吃午饭,有了饥饿感,想到要进食。所以正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了关于食物的异象。
“魂游象外”,是一种精神处在恍惚如梦,却又不是睡的状态。“魂游象外”本身不是异象,却因心灵进入一种境界,就“看见”了异象。
11-16 看见天开了,有一物降下,好象一块大布,系着四角,缒在地上,里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又有声音向他说:“彼得,起来,宰了吃!”彼得却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第二次有声音向他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这样一连三次,那物随即收回天上去了。
11-16 这异象是一幅大布系着四角从天上缒下来,里面装着旧约所列三类不洁净的动物。彼得听见有声音叫他起来“宰(原文是‘献祭’)”了吃。据利未记第11章的律例,不洁净的动物不可以吃,所以彼得提出异议,说自己从不吃一切的俗物和不洁净的物。他在异象中、在本性里,表现出当年约拿的样子(拿1:3)。
尽管彼得称呼异象中对他说话的为“主”,他却不晓得说话的是谁。希伯来文的“主”,类似于“主人”或“先生”的尊称。彼得出于冲动的个性,一边说“主啊”,一边说“这是不可的”。是的,这些动物象征世人,因着谬误成为不洁净,却要藉着三一神的工作得着洁净。
有人说,“那块布是教会”。神向彼得宣告,由于耶稣救赎的成就,神已取消旧约中一些饮食的律例,食物不再有洁与不洁的区分,并暗示这原则适用于所有种族和阶级的界限(利20:24下-26)。耶稣在马可福音第7章教训过洁净礼仪,马可是等到教会明白这个真理后,才加入他的编辑注解的(可7:19)。
人的主观成见和传统作法,往往十分顽固,甚至连神亲口说话都负隅抵挡。彼得以“我从来没有吃过”为借口,抗拒主的命令。在彼得的事奉里,这是他第三次直接拒绝神的旨意(太16:22,约13:8)。但神却“一连三次”的命令和督责,叫彼得察验何为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
17-20 彼得心里正在猜疑之间,不知所看见的异象是什么意思。哥尼流所差来的人已经访问到西门的家,站在门外,喊着问:“有称呼彼得的西门住在这里没有?”彼得还思想那异象的时候,圣灵向他说:“有三个人来找你。”起来,下去,和他们同往,不要疑惑,因为是我差他们来的。”
17-20 彼得刚清醒过来,在猜疑这意外的梦到底是什么意思时,哥尼流所差的人就来到了这栋小楼房的门外,大声喊着他的名字要找他。彼得还在寻思异象究竟要启示他什么,这时圣灵用第一人称的“我”告诉他,有三个人是全权的神差他们来找他的,他要跟他们去。
旧约圣经对敌国严厉指责之余,也肯定神对这些国家有他的心意。他定意藉着拣选并祝福一个家庭,去祝福天下所有的家庭(创12:1-4)。因此先知和诗人预言,主的仆人将成为他们的光,万民都要归向神的国,神要将他的灵倾注于万人身上(诗22:27-28,赛2:2-3)。
可是以色列人扭曲了拣选的教义,将神的祝福变成排他主义,心中充满了民族的骄傲和憎恨,鄙视外邦人,将他们看为“狗”,并且发展了一套传统,将他们拒之门外。没有一个正统的犹太人会踏进外邦人的家,也不会邀请他们进入自己的家(28节)。这是一个深植于犹太人心中的偏见。
彼得有传统的坚定信念,彼得需要从神来的强烈信息,才能除去他先前的偏见。当神给他新的亮光时,他就认真思考那异象的含义。圣灵要彼得“和他们同往”,因耶稣已经“以自己的身体废掉冤仇,便藉这十字架使两下归为一体”了(弗2:16)。
“不要疑惑”,又译“不要分别等类”(11:12)。神的指引,加上彼得愿意竭力明白神向他显示的东西,就带来他思想观念的改变,尽管他曾经为这些事感到不安。顺服的热忱使神的仆人愿意改变,接受“神所洁净的”事物。在彼得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本相,在彼得身上更有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因为耶稣的灵在他身上动了圣工。
21-23 于是彼得下去见那些人,说:“我就是你们所找的人。你们来是为什么缘故?” 他们说:“百夫长哥尼流是个义人,敬畏神,为犹太通国所称赞。他蒙一位圣天使指示,叫他请你到他家里去,听你的话。”彼得就请他们进去,住了一宿。次日,起身和他们同去,还有约帕的几个弟兄同着他去;
21-23 彼得同凯撒利亚来的客人见面后,他们就转达了主人的口信,又说哥尼流是个敬畏神的义人,被“犹太通国所称赞”。这样赞扬自己的主人,是中东地区习惯的夸张语气。“蒙一位圣天使指示”,也可译作“从神得了指示”。当天,彼得就接待他们住了一夜,这暗示他们之间已有团契。
第二天,彼得顺从神,带了几位弟兄同着他去。11:12说同去的约帕弟兄有六位,连同彼得共有七位。这些弟兄后来成了彼得陈述的见证人(11:12),使耶路撒冷的犹太会众无话可驳。这是一次重要的犹太人代表与外邦人代表的会晤,神原先的选民要接纳新增的选民,七个人要作一个完全的见证。
24-25 又次日,他们进入凯撒利亚,哥尼流已经请了他的亲属密友等候他们。彼得一进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脚前拜他。
24-29 这一段,第三个场景开始了。彼得不是一个名人,他是一个神的仆人。第二天,彼得和六位弟兄就从约帕动身到了凯撒利亚。当彼得到达哥尼流家中时,哥尼流已经召聚了亲戚朋友在那里等候。这更加证明他之所以被称为义人的原因,他不但自己敬畏神,也关心别人的灵魂。
哥尼流肯定已经对彼得,以及这个传遍各地的新宗教略有所知,所以他召集了亲属和朋友来听彼得讲道。哥尼流见彼得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俯伏在他脚前拜他”,这动作既有“致敬”,又有“崇拜”的意思。他把自己当作学生拜见老师,又满怀热忱,带着纯洁的心灵、专注的耳朵和热切的渴慕,领受信心的道。
26-29 彼得却拉他,说:“你起来,我也是人。”彼得和他说着话进去,见有好些人在那里聚集,就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经指示我,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所以我被请的时候,就不推辞而来。现在请问:你们叫我来有什么意思呢?”
26-29 正如新约一贯所载,彼得遵从耶稣的教训,习惯白白地给人恩赐,所以他拒绝人以姿势向他表示尊重;人不过是受造物,只有神配得人崇拜(启19:10,22:9)。人无论如何属灵,本质上还是与所有蒙恩的罪人一样;所以我们尊重神的仆人,不可过于圣经所记(林前4:6),以免得罪圣洁又忌邪的神(出34:14)。
圣灵的作为就像“风随着意思吹”(约3:8),他不是照着人的惯例,他行大事奇事常是革故鼎新的。彼得顺从圣灵的引领,他牵着哥尼流的手走进屋里,那里也已经等着一大堆的人。彼得就开口声明,并解释他愿意与外邦人交往的新转变,又请他们说明要他来的用意。
从彼得的话晓得,他也为神给他的异象作了见证,显示他体会到神所赐食物既不可分“俗的和不洁净的”,神所拣选的人就更不可看作俗的和不洁净的。他认识到神已经用新的命令,超越了犹太人的禁忌。这也表明,彼得对自己所见异象的了解,已经转入新的实用阶段, 彼得完全摒弃了与犹太教相关的排他主义。
30-33 哥尼流说:“前四天,这个时候,我在家中守着申初的祷告,忽然有一个人穿着光明的衣裳,站在我面前,说:‘哥尼流,你的祷告已蒙垂听,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所以我立时打发人去请你。你来了很好;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
30-33 哥尼流再次重复前面已经说过的一段话。路加在这里把“神的一个使者”改为“一个人穿着光明的衣裳”;还有对天使的话也用了“互文”的修辞法。这些都表明,新约圣经的作者不但十分讲究文章的通篇布局,也十分讲究遣词用字;这些不同的视角和提示都显示,有多样的启示都是互补的。
最后,哥尼流感谢彼得的光临,并请他说话。其中有一句形容他们的聚集是“在神面前”,这表示人们聚集来听福音,或信徒会众聚集,都是显露在神的面前。新约其他经文也表达了这种观念(太18:20)。神的话也向我们显明,敬虔追求及乐善好施必蒙记念。
还有哥尼流的话可了解犹太人怎么计算日子。他说:“前四天这个时候”:天使向哥尼流显现算为第一天;传信的人到达约帕及彼得见异象的那日为第二天;这些人从约帕出发为第三天;他们到达哥尼流家的“这天晚上”为第四天。这对了解耶稣钉十字架的那一周,逾越节倒底是星期几的确定,是有帮助的。
在哥尼流家中讲道
事实上,这一章的重点并不单是哥尼流的归信,也有彼得对神赐给人类的救恩的认识。费兰度说,我们必须明白基督徒身分的本质,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人认识到自己被接纳为神国里“君尊的祭司”,不是因为自己有任何优点,只是因为神的慈爱,他们就会知道自己不能轻视任何人。
要晓得我们根本不配领受荣耀的恩赐,所以,偏见是人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是自卑感作祟。我们在基督里不觉得有保障和被接纳,才需要世俗的事物来使我们觉得自己重要。我们必须在教会中,经常教导和传扬那些抗衡世俗偏见的圣经真理,不能任凭信徒从环境中吸收错谬的观念,却不向他们指出来。
当教会和社会出现了偏见,我们必须跟它抗衡,并用圣洁的热忱谴责它,就像彼得在安提阿向偏见让步时,保罗所做的一样(加2:11-13)。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经常会犯冒既得利益者,并可能会被人骂我们背叛了自己的群体。我们必须挺身昂首,甘愿付出代价,去帮助“其他”群体的人。
34-35 彼得就开口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
34-35 彼得从哥尼流及其亲友的表现,反推到神的普世恩典是怎样临到世人身上。特别是饥渴慕义、全心听候的听众,不管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实在是难以寻找。彼得十分敏感,马上就以这场合作为讲道的起点。彼得这第一句话是他在神学上新领会的真知灼见,真像金苹果在银网子里(箴25:11)。
“不偏待人”的希伯来文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很给人脸面,并且没有偏心的意思。彼得意识到,基督教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国族。他在处理哥尼流的事上,圣灵引领他开始明白其中的真理。彼得表示,他现在晓得,神接纳一切敬畏他又行公义的人,并不分种族。他指出,在各国中被神所悦纳的人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这人敬畏神,箴言1:7称之为“智慧的开端”。哥尼流拥有这个特征,所以神也把他的启示从以色列人延伸到他。
第二个是这人做对事,或“行义”(诗15:2,来11:33)。斐洛认为,在犹太教里,对神的责任的是敬虔和圣洁,对人的责任表现在仁慈和公义,就像弥迦书(6:8)所说的。
第2,4,22节都称赞哥尼流拥有这些特征。“主悦纳”“行义的人”,跟“主接纳”“称义”是有区别的。这里不是说人靠着行为得救,否则彼得就自相矛盾了(43节)。凡有寻找神的心,神都会回应;但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都是神的恩赐,不是凭着行为;我们原是神的工,在基督里完美创造的(弗2:8-10)。
斯托得说,这哥尼流虽然是一个敬虔、敬畏神、正直、诚恳、慷慨的人,但他仍然需要听福音、悔改(11:8)及相信耶稣(15:7)。这样,神才能够在他的恩典中救赎他(11:14,15:11),赐给他罪得赦免(43节)与圣灵的恩赐(45,15:8)和生命(11:18),并以信心去洁净他的心(15:9)。
不管是行善,或遵守律法,都不能靠着得救,或补充得救。外邦人得蒙救恩肯定是旧约中已知的教义(创12:3,约拿书)。在旧约里,犹太人是神的选民,是神启示和应许的特殊领受者;但彼得在这里表明,神的计划是透过教会向普世伸展的。彼得的证道,扫除了犹太教历世以来教导的偏见。
36-38 神藉着耶稣基督(他是万有的主)传和平的福音,将这道赐给以色列人。这话在约翰宣传洗礼以后,从加利利起,传遍了犹太。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他同在。
36-38 彼得又特别指出,耶稣所行的不同于一般人所行,这里说“神与他同在”,实际上“他是万有的主”。耶稣“传和平的福音”是对旧约应许的实现,“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约4:22)。“这道”一开始是“赐给以色列人的”;如今却藉着十字架,拆毁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中间隔断的墙(弗2:14),把恩典赐给万民。
彼得这篇福音信息,提到耶稣早期的生活。他对这些罗马人,并没有一开头就讲犹太领袖弃绝耶稣,钉他十字架。路加擅长在行文上错落有致;他把这个题材留在这里写,前面的讲章不提,并不表示那些场合中就没有见证这些事。耶稣的生平及性格的记载,成为早期教会传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哥尼流和他朋友都知道耶稣及其相关的事。彼得口授、马可记录的福音书也跟这里相似,也是从约翰的洗礼开始,然后追叙耶稣从加利利直到犹太和耶路撒冷的事奉,最后是被钉、复活和大使命。接着彼得再上溯神以圣灵膏耶稣,用以赛亚书(61:1-3)来印证耶稣在约旦河边受洗的事。
圣灵的恩赐有无限的能力,耶稣藉此医好被魔鬼压制的人(诗107:20),医病的神迹把人从黑暗权势中拯救出来(路13:16),显明了神国的统治。彼得在这里还用了“行善”一词,古人对行善十分注重,在四福音书中,耶稣自己也是这样行。提到耶稣的善行,表明他来是为了彰显神爱世人。
不信耶稣的人以为,世界上的宗教都是敬拜神、劝人为善的,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是好的;这个看法在得救/得永生/进神国/上天堂的方面,是完全错谬的。假如说,只要“敬畏主、行义”就够的话,神就不用在异象中指示哥尼流去邀请彼得了。
何况世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崇拜人所想象和人所制造的神,那些都是假神,它们背后是世界的王(约12:31),是诸天的邪灵(弗6:12)。惟有犹太教和基督教敬拜天地之主(太11:25)、真神(赛44:6)、活神(耶10:10)、独一神(约17:3),这是神在圣经中宣告的。其它宗教只说“玄而又玄”虚妄的话,从来没敢作这样真实的宣告。
39-41 他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他们竟把他挂在木头上杀了。第三日,神叫他复活,显现出来;不是显现给众人看,乃是显现给神预先所拣选为他作见证的人看,就是我们这些在他从死里复活以后和他同吃同喝的人。
39-41 在使徒行传里,五次讲明使徒是耶稣复活的见证人(2:32,3:15,5:32,10:41,13:30-31),其中四次出于彼得代言。其实他们一开头就与耶稣在一起(1:21-22),又是耶稣生平事迹的见证人。彼得不单是宣告,更是详细讲出那是他亲身的经验;并清楚说明,耶稣只向那些蒙神挑选为见证人的人显现。
彼得前几篇讲章是直接向犹太人讲,指控他们把耶稣治死。对耶路撒冷的居民说:“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3:15);对治民的官说:“你们钉死了他”(4:10);又回答公会说:“你们把他挂在木头上”,把他“杀害了”(5:30)。司提反也告诉公会:“你们谋害了他”(7:52)。在对非犹太人的讲道中,他就没强调这些了。
对耶稣在犹太人手下受死,他只简略地带过,重点却放在旧约的预言上。“挂在木头上”这一句,是对申命记(21:22-23)的印证。保罗也认为,这两节经文在耶稣身上是一种“应验”(加3:13)。初代圣徒在传道中很强调这一点,为了显示耶稣代替我们,担当神的“咒诅”以及神的审判(彼前2:24)。
耶稣被钉十字架后,神叫他第三天从死里复活。这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还要在将来审判天下万人。耶稣复活后,四十天里十次向他的门徒显现(1:3),他们亲眼看见,亲耳听见,还亲手摸过他(约一1:1)。他们与他同吃同喝,这是铁的见证。“后来一时显给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还在”(林前15:6)。
42-43 他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证明他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众先知也为他作见证说:‘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
42-43 使徒受命要把耶稣所做的传给众人。“众人”,一般是指以色列人,就是神的子民,但这里却有万国之民的广泛含义(15:14)。最重要的是要表明,神给耶稣的身份,是在万人之上的;耶稣是神所立定,要作活人和死人的审判者。他是末世终极的审判者,拥有超越生与死的全部主权。
在福音信息里,审判是一个重要部分。耶稣谈地狱比圣经里任何人都多。耶稣基本上不是向人细说地狱情境,乃是劝戒人悔改,信福音,以免受惩罚。福音书中有三十一段不同的经文(平行经文示计算在内)都向人警告地狱的事。尽管听福音的人不欢迎审判的内容,可是所有人都接受罪有应得的观念。
彼得继续宣讲,所有先知都是为耶稣作见证,“凡信的人”必因耶稣的名得蒙赦罪(路24:46-47)。救恩既是来自审判活人死人的那一位,呼求他的名,罪就必定可得赦免,这就是藉福音得和平之路(35节)。这两句经文证明,耶稣服事的成果既是审判(42节),也是救恩(43节);救恩的关键,在于信就得救。
外邦人领受圣灵
44 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
44 这是“外邦世界的五旬节”!当彼得正在把耶稣救恩的基本要点讲说的时候,他的听众就都感动相信了,圣灵就降临在这些人身上。这表明:第一,在场的外邦人用信心接受了福音的信息;第二,神悦纳他们,就赐下圣灵作为印记;第三,圣灵这样做,让彼得能在顺服的根据上,好为自己辩护。
彼得讲道的时间好像很短,其实路加只摘录他所讲的一部分。这节经文结束了狭隘的宗教观念。神的灵降在外邦人哥尼流和他的家人及朋友身上,这是在他们领受洗礼以前发生的事。这让我们晓得,外邦人一旦有机会听福音,有所回应,神就会接纳我们。
圣灵内住到信徒里面,是别人所看不见的;这里提到圣灵降临人的身上,是别人所能看得见的,所以这是圣灵从外面的浇灌。圣灵的内住,是指生命素质的一面;圣灵的浇灌,是指工作能力的一面。圣灵的内住,是在人相信时发生;圣灵的浇灌,可在人相信以后发生。这儿圣灵内住与浇灌同时发生。
使徒行传提到圣灵的浇灌或降临,有由别人尤其是使徒来按手(8:17,9:17,19:6),这里和五旬节是未经任何人按手就发生了。
△这是因为在五旬节,还没有人可代表基督的身体按手接纳别人,所以圣灵直接浇灌是理所当然的;
△这儿有被授权的彼得可替人按手,圣灵仍然直降在听道的人身上,这是因为犹太信徒与外邦信徒中间还有隔断的墙。不说彼得依然犹豫,不敢为这些人按手,表示认同、接纳和联合,就算彼得有胆量按手,恐怕在奉割礼的信徒指控彼得,说他触犯神的律法(11:2-3),要定他罪的时候,也难以解释了。
我们看见圣灵所起的头,圣灵自己会来加以印证。在基督教的范围内,包括全世界所有重生得救的人,在教会里面绝对不能分门别类,当你不接纳的时候,圣灵就接纳了,耶稣及使徒早就有诸般的教导。神通过哥尼流事件催促人和教会走向崭新的、令人兴奋的顺服之路,他促使人作出反思和行动。
45-46 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
45-46 我们看见,与彼得同行的约帕的弟兄也是“奉割礼”的,由他们向耶路撒冷奉割礼的门徒作见证,将会事半功倍。这时候,彼得的同伴看到这些情形,就一味地惊奇。准备向外邦人传福音是一回事;看见他们悔改,接受圣灵的印记和凭据,又是一回事。当时发生的情景和五旬节接受圣灵几乎同样。
因着圣灵的感动,外邦人脱离了宗教的自卑感,心里感到莫名地温暖,禁不住用不寻常的形式表达他们的感受,就用方言赞美至高至大的神。神用说方言的记号证明了外邦人得救的事实,叫那些与彼得同来的人感到震惊,神的作为完全出乎他们意外。至于彼得,我们可以说,他在灵程中更加开放。
47-48 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就吩咐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他们又请彼得住了几天。
47-48 神接纳外邦人了,教会还能拒绝接纳吗?洗礼是接纳人成为神子民的外在表记,表明洗净罪恶与得蒙赦免(2:38);同时,它也是内在受圣灵洗净的外在标志。只是内在的灵洗,并不取代水礼;外邦人既已蒙圣灵所洗,当然就有资格接受水礼。于是彼得征询与他同来、代表教会的犹太信徒的意见。
当时没有人反对,于是彼得就吩咐替信主的外邦信徒施洗。从耶稣为信他的人施洗,都由门徒去实施,与使徒保罗建立教会,也很少替人施洗来看,彼得在这里也可能是吩咐其他犹太信徒为外邦信徒施洗。“禁止”,与8:36太监所说“妨碍”是同义词,都有“阻挡”的意思,这可能是关于洗礼的一种惯用语。
神用彼得来开启外邦的福音大门(太16:19),是一件划时代的事。神先用异象来引导(11-16),后用圣灵的恩赐来印证(44-45)。彼得不能不服,教会其他成员也不得不服。 哥尼流的受洗表征及印证赐给他的全然救恩(11:14),包括罪得赦免及圣灵的恩赐(43,45),正如五旬节那天所发生的事一样(2:28)。
这些事件的次序是:相信基督,接受圣灵,说方言,然后用水施洗。有人说,彼得留在凯撒利亚,述说神的话,以真理建立这些初信者。这整个过程正好把马太福音28:19-20所记载的使命行了出来:彼得前往神所差他去的地方,教导那些外邦人作门徒,然后给他们施洗,将神的话教训他们。
自从彼得三次不认主(可14:72),又经耶稣“三问”建立他信心(约21:17);及至五旬节圣灵降临他和众门徒身上;这次神又在异象中三次启示他(10:16)。彼得经历了为自己过去的态度悔改的混乱过程,在与环境的搏斗中顺从圣灵的指引,培养出敏锐的触觉,他再次代表教会,有效地事奉了神,服事了外邦人。
在第1-10章,彼得的榜样,让我们看见教会领袖的三项基本工作:第一,话语的见证和服事:如补选使徒、五旬节传道和公会的辩论。第二,教会的治理和开展:如接纳撒玛利亚信徒和哥尼流全家及相关的人。第三,群羊的牧养和医治:藉着影子医治瘸子和瘫子,使死人复生,并领人相信和安慰信徒。

  本类New15
· 活在主荣耀的福乐里(中)
· 活在主荣耀的福乐里(上)
· 读《罗马书》:得着更新的生命
· 出埃及记30:22-25节 作香香料
· 读《罗马书》:得着更新的生命
· 使徒行传10-彼得向外邦人打开福音大
· 耶利米书第10章
· 嫉妒使人面目全非
· 我们的身体就是神的殿
· 不要只在乎自己的苦难
· 最需要做的,基督都已经做了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留言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QQ: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