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出版的基督教周报第2511期报道,由香港基督教协进会青年事工小组于九月二十二日举办了「哪种国民?谁的教育?」研讨会。当日该会邀请了学者从教育、社会等角度分析国民教育的争议与及公民教育的前景。当中也有学民思潮学生代表、家长关注组代表及老师等以持分者分享其看法,有牧者从办学团体及教会牧养角度作回应。
个人自主以及认识与思考作为教育基础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专业顾问郑汉文博士,早于零九年已在通识教育成科的议题表达意见。同样认识国民教育的课题并不代表认同,因为当中需要先作价值思考。因此郑博士认为认同必须以个人自主以及认识与思考作为教育基础:「作思想教育前先要作思考教育否则会引发迎合吹捧的态度,令学生缺乏思考,甚至明知不对也表示认同。」从认识到认同国民教育的议题探究中,郑博士的总结是国民教育作为有评价的理念是值得支持的理想,但不一定要成为有评估的必修科。他提醒,只要求政府完全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课程指引》未必能释除所有疑虑。以他理解,有关政策等措施早在教育系统下出现,因此反对国民教育先要认清反对目标。
应从教育角度进行改革
中学通识科主任黄天生老师认为教育应该是充满可能性的,而不是要学生跟从一些游戏规则,并将教育变为妥协。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会长袁天佑牧师认为,政府对国民教育科的决定,将矛头指向学校会引来学校与家长间的冲突。「现时要继续开展国民教育只会困难重重,学校若要教授或参与任何与中国有关的课程与活动,都会被标籤为『国民教育』。」他最遗憾的是,回归十五年以来的教育制度,政府偏向以政策去控制学校,而并非用教育的角度进行改革。若政府让学校自由使用国教科已拨下的款项,学校应该好好计画怎去运用。他深信任何的拨款本应相继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而不是聘请更多老师并增加工作。
家长、学生的觉醒
家长关注组黄瑞红分享,作为家长亲身体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特别对小学生,他们未懂分析的情况下接受这类思想教育,自会单纯地接受。发起反国民教育独立成科行动的团队学民思潮的代表马乐晴(Heidi)表示,这次学民思潮发起的行动,让他们体现了自己的公民身分,参与在政府总部的集会时,都是和平进行,学生们亦自发清理场地及维持秩序。她说,学民思潮的成员并不是为反对而反对,他们是因为爱国才会关心香港的将来而付上努力。黄瑞红自参与关注组才开始细心留意学校发出的通告,她承认这场行动对家长来说是一个觉醒。她个人对孩子在教育上的期望:「我不是期望老师教晓我孩子甚麼知识,我只期望孩子学会追求知识及跳出框框的思考方法。」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成名博士表示从香港政治来看,他深信这次的国民教育争议是一个里程碑,反映民间社会的觉醒。他批评国民教育科指引令孩子建立一个盲目的爱国情怀。例如,指引中对中国情怀的部分,老师要问学生会否以身为中国人为荣甚至有感动流泪的感觉等。指引更要求学生以问卷的方式互相评核。他忧虑这样的课程会令学生为了分数而装作认同,令抗拒的学生受处分,甚至有学生会完全被洗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