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来教会时,崇拜的仪式令人耳目一新。然教俺“不耐”的是“奉献”一项:在中国开会都是上班时,照有钱拿,算是“有偿休息”;到海外,却于休息日听报告(讲道),还得“自掏腰包”。转寻思,那是信徒在交的“教会会费”吧。既然小的是“党外人士”,恐不用“坏钞”。不过瞧著他人往袋里掷得有声,转到自个儿跟前却缩手转脑,甚是难堪。但闻那牧师有话:“未谙其义者毋需奉献”,如获赦令,稍稍心安。
看官抑或有知,俺们这代人端端的可怜:少小吃糠咽菜,勒紧腰带,“艰苦朴素”得连双粗线袜子都“新三年,旧三代,缝缝补补又三年”,粮票使得都是半两面值的,真个是“一个铜板掰成两片花”,“五分钱攥得出汗”。及至年纪老大出国留学,又吃“二遍苦”,必修“餐馆打工课”,吃鸟气受洋罪,那血汗钱来的好生不易,依旧囊中羞涩,没得“脱贫”,一分钱看得比磨磐还大,所以每捱到“解囊”、“出血”之事,难以“仗义疏财”。可是,来教会又生怕被哂“蹭饭”。“人穷志不穷”,俺“时刻准备著”被揶揄时抽身便走。无奈那福音引人“不能自拔”。天长了,觉得七尺汉子,又非无业,来白听白吃,不好意思。便也投些碎银,算是奉献,略略心安。
及至俺信了主,才渐次明白奉献的内涵。原来自个挣的金银,都是神赐的,无论是受雇还是自雇,皆是在为神做工。那奉献仅仅是些许回馈,以表寸草心。上帝是万有的,哪里会缺帑币,不过是看俺等心地,是否知恩感念,饮水思源。故《旧约》设定十分之一奉献,《新约》强调“多种的多收,少种的少收”、“捐得乐意”; “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玛》 3:10 )。 应了“千金散去还复来”,且越发丰富。
当然,奉献是为得更丰盛的生命,并非旨在换取上帝在金钱上的加倍祝福。即使是为神做事,也不能“急功近利”。就像敝教会的查经班开办许久,眼瞅许多“客官”来光顾免费晚餐,却迟迟没有决志表示,“小二”们有时不免暗地嘀咕:咋地光来吃却不信呢?可是想想耶稣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并不曾提及餐后有几多归信了祂。以前也有个传道人讲过一句话“人家来吃你的,是看得起你”,确是意味深长。细思忖,慕道的新移民寒窗苦读,打工维生之际,能来“聚义”,所花的时间、车油费,亦是沉甸甸的,已算献给主了。俺等不必过虑,你栽种,他浇灌,皆算不得甚, “惟有神叫他生长”(《林前》 3:6 )。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切均在上帝的计画中,休得操之过急,只顾与神同工,去做便是了。由此“超脱”、“升华”,俺便奉献得心甘情愿,从容自然,只嫌不够,有待更多。
作者来自山东,曾留学德、英、美等国,现住加拿大多伦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