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行(佛经与圣经的对话)



一.「启示」的对话


佛法称其修持的历程叫「信——解——行——证」;即是说,要称为入门,一定要先有信。于其所信,有明确的认识,然后「依教奉行」。佛教徒信的是「佛」:就佛本身,他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从佛教徒此方对佛的崇拜,是因认知的「信」,在解行上是「十一善」(见「百法明门论」的「五十一心所」(注1)的第一门:信的对象——佛,具有实德、实能、实力。

「信」是明确的知见:属乎佛法的「八正道」,佛教名之为「正知见」。仅只有信,不能成为自己的实质,所以紧接著要有实践的工夫,所以说要「解行并重」。有「信」之「解」后的「行」,「行」才不至成为「狂行」。有「解」之「行」为后续,「解」才不至成为「空论」。故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任一解门,必须付诸于行持,才得以进人「八正道」的「正念、正定」;修得的果为「真证」。
————————————————————————————————————
注1. 五十一心所: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者: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者:有心法八(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识的所属)、色法十一(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心法、心所法、色法所不相应)、无为法人等共一百法。其中五十一心所:为十一善(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瞠、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 不害)、六根本烦恼(贪、瞠、痴、慢、疑、恶见)、二十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等,共五十一。
————————————————————————————————————
为文起始,对佛法教门有这样的框定,事实存在是因现有大多自称为「佛教徒」者,大过于从自身作过度无限的发挥,只因听说「众生本具佛性」及「佛性本自具足」,又被「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或「净土宗」的「念佛就好」(谓念佛就可至一心不乱)这样的一句话,就轻忽了「教理」的必要性。除了令人感叹人对自身存在立足的不负责之外,真是看出大多数的人是「漫无目的」或依旧是以他那「有罪的我」过完他的一生。
上节「信」,作为宗教入门的必备知见,也约略可见宗教思考不出两大方向:即「从人」与「从神」,两种绝然的不同,尤以「佛教」与「基督教」最具差异。故从它们两者彼此的「对话」,更可明了它们各自的特质。

佛经的启示:
—、人的自觉:是人的主权,作人自家的主人翁。
—、修行的因果:入世与出世。
三、罪的忏悔。
《圣经》的启示:
—、神的默示;神的主权。
二、因信称义。
三、赦罪



二. 「主权」的对话


「佛经的启示」:(启发人的自觉。是人的主权,作人自家的主人翁。)
1.人的本性、佛性;
a.「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注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音,中译为佛的线上正等正觉)(据北本《涅盘经》卷七载)。谓一切众生「佛性」本自具足,今是凡夫,为烦恼所覆,故须断除烦恼,佛性才能显发出来。而佛为此行圆满,以致佛性常住无有变异,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者。
b.佛性有三种:
l)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一住自性。
2)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一引出性。
C.天台宗立「三因佛性」
 1)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之三谛三千之理。
 2)了因佛性一观悟佛理所得之智慧。
 3)缘因佛性一能起智慧之缘的所有善行。
此三,a及b、c之(1)属先天「性」本,b、c之(2)、(3)属后天「修」得。但性、修本来不二,因果互具,故以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盘之断德),合称为五佛性。
d.华严宗谓众生之佛性圆满俱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俱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并主张成佛为限于有情。
e.密宗谓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
f.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为别说因果即是迷执,故称非因非果之中道佛性。
g.法相宗说有二种佛性:
 1)理佛性一所有存在本体之真如理。
 2)行佛性一含藏于个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的无漏种子。
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性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性、不定性及永不能成佛之无性;主张唯菩萨定性与不定性者具有行佛性。
h.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有「狗子有佛性也无?」之公案。净土宗承认理佛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知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然以中国莲宗谓修至「一心不乱」,却属理、行佛性说。

2. 宗教:佛教算不算是宗教?或者它只是某种哲学思想?
a.宗教,一般认为是以「神与人的结合」为本质的。佛教不承认救世主的神,尤其是原始佛教,重视的是人的自我觉念,不认为有固定不变的神为创始者。生命是无始无终,要能安于不断的变化,这就是「佛性」的应用,无常的安住。是心外无物说,是不承认有我们要与他建立关系的神。所以就以上论述,论及佛教,可谓它是属于非宗教的哲学。
b.以净土教门,因据佛陀本愿力而成立的救济观,亦属自力行为之圣道门,仍是无神论的思想。
c.又据Paul Dahlke在(宗教及道德的佛教)一文中说:「宗教是将全体的因果要求,于自己的身心上来体现」,凭此而论佛教是彻底的宗教。
d.佛教的宗教性虽不是建立在「神与人的结合或关系」为宗教定义,但日本加藤玄智博士所说的:开祖的佛陀,在佛弟子的心目中,已被视同于神,甚或是神以上的神,他们皈依佛陀,与异教徒的皈依于神,是同样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佛教有其符合宗教信仰的特质:就是对无限生命的憧憬与解脱的要求。而它的方法、解决之道,必须反求于自心;以「自」为灯明而不依他,以「法」为灯明而不依他,为佛陀一再及最后的教诫。所以说,佛教的立场,以解脱为门,开展无限生命的想像,迎合了人自许相当大的自主权,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圣经》的启示:(神的默示、神的主权)
1. 是神自己:一切出自于他;
b.神的主权,神说要有就有;神有应许和成全。神造人,且要人生养,治管这地的活物;要人遵守神的道,人若专心跟从,必蒙赐福,否则就有祸殃降临;神是有权威的,人不可妄为。神的恩待、怜悯有他绝对的主权;赏赐的是神,收取的也是神,人当尽力的是时时寻求他、认识他。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 1:3);
「神说:诸水之闲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创一:6-7)
「神说:我们要照著我们的形像、按著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一:26-28)
「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创 8:19)
「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或作站在他旁边),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你的后裔必像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必向东西南北开展;地上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得福。我也与你同在。你无论往那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离弃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创二十八:13—15)
「耶和华说:我照著你的话赦免了他们。然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遍地要被我的荣耀充满。这些人虽看见我的荣耀和我在埃及与旷野所行的神迹,仍然试探我这十次,不听从我的话,他们断不得看见我向他们的祖宗所起誓应许之地。凡藐视我的,一个也不得看见」(民十四:20-23)
「凡从埃及上来、二十岁以外的人断不得看见我对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应许之地,因为他们没有专心跟从我。惟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儿子迦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可以看见,因为他们专心跟从我。」(民三十二:11-12)
「耶和华说: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我要思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出 33:19)
「耶和华说:我要立约,要在百姓面前行奇妙的事,是在遍地万国中所未曾行的。在你四围的外邦人就要看见耶和华的作为,因我向你所行的是可畏惧的事。」(出三十四:10)
「你们若不听从耶和华一你们神的诫命,偏离我今日所吩咐你们的道,去事奉你们素来所不认识的别神,就必受祸。」(申 11:28)
「因神降的灾祸使我恐惧;因他的威严,我不能妄为。」(伯 31:23)
「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 1:21)

2 .宗教:
a. 是真神的信仰。有他的道和诫命,信徒唯有顺服,能谨守他的诫命,就能得称赞、美名、尊荣,归入他的圣洁。
「你今日认耶和华为你的神,应许遵行他的道,谨守他的律例、诫命、典章,听从他的话。耶和华今日照他所应许你的,也认你为他的子民,使你谨守他的一切诫命,又使你得称赞、美名、尊荣,超乎他所造的万民之上,并照他所应许的使你归耶和华——你神为圣洁的民。」(申二十六:17-19)

b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有永生的盼望。
「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几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我们劳苦努力,正是为此,因我们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他是万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提前四:8-10)

C.耶稣基督的信仰是最重视「神与人关系」的信仰。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著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著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们既藉著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藉著他以神为乐。」(罗五:8-11)

d.唯有信靠主耶稣,人才能到天父面前,并藉著圣灵,让我们得知神的恩赐,人靠自己去寻求,所知有限,且不能知道神。人所能知道的,是神所赐下的那一小部份。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 1:18)
「只有神藉著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林前二:10-12)



三.「修行」的对话


「佛经的启示」:(修行的因果,有出世与入世。)
佛法最谈「因果」,根本「四谛」法门即在解说「苦的果、因」(苦谛、集谛)和「悟的果、因」(灭谛、道谛」。其目的是为求解脱、了生脱死,所以「修行」就成为符合「因果」的必要功课。佛法不外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道品」的因果法则,其中「四谛」法明晰一切出世、人世的因果,作为修行「三十七道品」入门「四念处」出世法的原理。
*四谛(苦、集、灭、道):又称「四圣谛」,为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为五比丘(出家受具足戒之僧)所说,阐明迷、悟之因、果。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之大纲。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昆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昆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
 1)苦谛一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明白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 2)集谛一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 3)灭谛一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人于涅盘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
 4)道谛一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盘之境。道谛即达到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是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故有谓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有此必要法门,大乘经典亦有此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又所发挥,于是依此四谛之理有「三转十二行相」及「四谛十六行相」。

*三转十二行相:四谛之理分为三阶段,而各有四种行相之说;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
1)初转,说此为苦谛之「示转」。

*四谛十六行相: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于四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谓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无实体性:「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谓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
又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四谛有大、小乘之分;小乘还有修作,称为「有作四谛」,不完全、不究竟;大乘后无修作,称为「无作四谛」,是完全而究竟的。
又天台宗智颢大师依《胜鬘经》、《涅盘经》之说,别立浅深不同之四种四谛:
1)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为生灭之事,观四谛之因果为实有生、灭。
2)无生四谛,又称无生灭四谛,为通教所说:就因缘诸法即空无生,而观四谛迷悟之因果,均是空无而无生灭。
3)无量四谛,为别教所说,就界内界外恒沙无量差别,而观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具有无量差别,因而四谛亦有无量之相。
4)无作四谛,为圆教所说,谓迷悟之富体即实相,而观迷与悟之对立,矛盾即非矛盾,而皆为实相。四谛法尤见于《阿合经》,是佛陀令声闻之人依此修持而悟真空涅盘之理。

佛法的基本课题,还是以「出世法」为主,纵然是大乘:唯一佛乘之目的,出世法定是必要的根基。虽然佛陀在「善生经」(《中阿合经》卷第三十三),藉六方礼教导恭敬、供养、礼事一切众生(父母子女,师徒、夫妻、主仆、亲友、沙门等),又告诫「四种业」、「四种秽」、「六非道」、「六灾患」及阐述「亲与非亲」、「四善亲与四事亲」等为人处事之道。而就个人人世修为又有「四摄事」:1」惠施、2)爱言、3)行利、4)等利。所言极是,无怪乎弟子们听后,无不口说依教、欢喜奉行。另又有《十善业道经》讲说修十善业因之功德。《阿含经》亦有谓:行十善将生人天世界,行十恶则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说。只是修十善,仍在轮回转世里,至于要了生脱死、出世的条件仍须此十善世法,故此称为「人天乘」,是五乘共法。
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载,修下品十善,可为人中之王;中品十善为粟散王,即小国之王;上品十善为铁轮王,进入转轮圣王之列。

佛法可说是出世、入世全部包办,因果的解析似乎也非常细密(但也有很多不完备)。但须注意到佛法的特色还是在「解脱道」:其所谓的人世法或如何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中,不过是因人尚须在世间活著,而不得不兼顾的说词。所以如《法华经》指向唯一佛乘,学佛的目的乃在成佛,所以从凡夫到佛果,既谓一切众生「佛性」本自具足,今是凡夫,为烦恼所覆,故须断除烦恼,佛性才能显发出来。而佛是此行圆满者,以致佛性常住无有变异,是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者。凡夫与佛最大的差别,就在烦恼断除与否(此点放置第三小主题「罪的对话」再来讨论」。


《圣经》的启示:(因信称义)
a.没有人世与出世的划分,真实的神带领现实的生命,一直到永远。
《圣经》对人世的看法,一样有「苦」之说辞,解决之道却截然不同,乃是要完全的信靠神,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从《圣经》的教导,一样不能忽视人的善、恶因果,但提供另一更重要的「第一因」是上帝的主权和他的爱。离弃了神,人自恃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知识不能使人成圣,反加添了极重的劳苦;因为掌管生命的是神,所以人所当尽的本分,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因必审问的是神。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几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传1:2-3)
「万事令人厌烦(或译: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传1:8」
「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传 1:13)
「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 1:18)
「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传 2:11)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著什么呢?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闲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传2:22一23)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传 4:4)
「我曾用智慧试验这一切事:我说,要得智慧,智慧却离我远。万事之理,离我甚远,而且最深,谁能测透呢?」(传7:23-24)
「各样事务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他不知道将来的事,因为将来如何,谁能告诉他呢?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争战,无人能免;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这一切我都见过,也专心查考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有时这人管辖那人,令人受害。我见恶人埋葬,归入坟墓;又见行正直事的离开圣地,在城中被人忘记。这也是虚空。因为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罪人虽然作恶百次,倒享长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终久必得福乐。恶人却不得福乐,也不得长久的年日。这年日好像影儿,因他不敬畏神。」(传8:6一13)
「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译:这是众人的本分)。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传12:12-14)

b.因信称义:唯信靠耶稣基督完全的救恩,其他别无办法,唯有因信就得著。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8-10)
「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他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著得救。」(徒四:10-12)
「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力。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著耶稣的血,籍著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既是这样,那里能夸口呢?没有可夸的了。用何法没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吗?不是,乃用信主之法。所以(有古卷:因为)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著信,不在乎遵行律法。( 罗三:20-28)
「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或作:在灵性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提前 3:16)
「耶稣回答说:你们当信服神。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他若心里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 可十一:22-24 )

C.信就应当有好行为:要禁戒肉体的私欲,有属灵的争战。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谨守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并敬畏神,因为信者如今要归到灵魂的牧人监督了。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或作:眷顾)的日子归荣耀给神。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事。因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藉著自由遮盖恶毒(或作:阴毒),总要作神的仆人。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这是可喜爱的。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咸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困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你们从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彼前二:11-25)
「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这正是因看见你们有贞洁的品行和敬畏的心」。(彼前三:1-2)

d.灵的茁壮、生长: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以此喂养成长,被建造成为灵宫、圣洁的祭司;不只是吃灵奶,还要能吃干粮,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如此能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又要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至于淫乱并一切污秽,或是贪婪,连提都不可,方合圣徒的体统。

「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著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前二:2一5)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五:12-14 )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来六:1-3)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20-21)
「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或作:阴毒),都当从你们中闲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弗四:30-32)
「所以,你们该效法神,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至于淫乱并一切污秽,或是贪婪,在你们中间连提都不可,方合圣徒的体统。」(弗五:1-3)



四. 「罪」的对话


「佛经的启示」:(罪的忏悔)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有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即谓众生的心意念充满了罪性。《百法明门论》更有细分的名相,以烦恼为总名,细名有「贪、瞠、痴、慢、疑、不正见」六根本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二十随烦恼,及「睡眠、恶作、寻、伺」四不定等。这些罪使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成为不断在生死轮回当中,招致苦报,不得出离的因素,又称恶业因,也障碍成佛圣道,故又称「罪障」。所以佛教徒最要常作的功课是「罪的忏悔」:于是乎佛教的忏罪法在中国历代以来,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自南朝梁代起,采用大乘经典中忏悔与礼赞内容而成之忏法,以种种形式流行,从而产生许多礼赞文和忏悔文。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之记载,计有梁简文帝之「涅盘忏启」、「六根忏文」等,梁武帝之「梁皇宝忏」等,陈宣帝之「胜天王般若忏文」等。隋、唐之间,佛教宗派渐起,各派依所宗经典撰成种种忏悔行法,如天台宗大师智颢撰「法华三昧忏仪」、「金光明忏法」等;净土宗有善导撰「净土法事赞」等,华严宗宗密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一行撰「华严忏法」等。至宋代为忏法之全盛时代,咸认礼忏乃修习上观之行法,故专务忏仪。其中知礼尝修「法华忏法、光明忏法、弥陀忏法、大悲忏法」等数十遍,故有「慈云忏主」之称。明代时大祖屡建法会于南京蒋山,超度元代末年死于战乱之亡灵,忏法更为流行,举行忏法仪式遂成为僧侣的重要行事之一。沿至今日,通行之忏法有「梁皇宝忏、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其目的以作为忏罪、消灾、延寿、度亡之诉求。法门诸多,历代僧人再依教法,制定了许多忏礼仪文,叫现今一般佛教徒忙于参与许多如法会的活动,无暇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原始的教义、根本的教法是什么。

确实可见,罪之因果报应,让人恐惧、深恶痛绝,却又避脱不了。有知见的佛教徒,敬拜的是释迦牟尼的智慧,在于他觉悟了佛性,觉此「本性清净」。又说「罪福无主」,谓自诸法实相之理而言,罪与福皆无定实之主,均属平等空寂。《观普贤菩萨经》有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云:「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此悟提供了众生,从恐惧罪恶之自我意识,得以进入空无之状态中。佛陀更以修持佛道为殊胜的种种讲述、劝说,教导「开、示、悟、人佛之知见」;真能忏悔,不在这些繁文缛节:藏教的「五停心观」提供个人自心意念的洗净。
「五停心观」,止息惑障所修之法:
  1)不净观:可对治贪欲之心;观想自己或他人之色身是不净的,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瞰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销以对治以上四贪。
 2)慈悲观:可对治瞠恨心,观想给予快乐及拔济苦痛的意志,培养慈悲的心。
 3)缘起观:可对治愚痴。观想顺逆之十二因缘,明白一切的因缘果报就是智慧。
 4)界分别观:可对治我执;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可去我执。是进人圣道之方便。
 5) 数息观:可对治散乱之寻伺;即用计数自己之出息、人息,令心念止持于一境,定而不乱。
以上五观法,在「五门禅经要用法」中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而与其他四观合称为「五门禅」所谓「念佛观」:即念应身、报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对治昏沉暗塞障、恶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种障害。以「清珠投于污水,污水不得不清」的思想,视「念佛」,一句佛号,可罪灭河沙,为「因果」之当然。

人生充满苦难,原由于人的罪,乃至于死,皆是因罪所致。人有罪,这是普世认同的。罪当如何消除,甚而如何人可以免罪之死,不同的宗教在看待、处理上,就有相当大的差距或截然不同。佛教认为罪之生起,是因于「无明」:「一念不觉生三细,三细随缘长六蠢」。「无明」之根木依于「真如」。以忽然念起而起惑造业,称为「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明」与「无明」取决于「觉照」与否。然「无明」还是「惑」之细相,在「无明」之前,须先处理的是断除「见思惑」、「尘沙惑」。三惑皆是「妄执」之故,所以要训练「觉照」的功夫,才能离妄执,并启发「佛性」,此时又发现「覆障」重重、「垢染」层层,在凡夫位,最紧要作的是「忏罪」;忏悔无始以来所造作的罪业;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之佛意。

《圣经》的启示:(赦罪)

基督教《圣经》的话语,告诉我们的是:人的苦难从亚当对上帝的背信,离弃了上帝,不得不就要离开备受祝福的伊甸园,于是劳苦从此就不断了。「 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上,仍要归于尘土。」(创三:6-19)

有人会问说:既是上帝造人,何以造出有罪的人《圣经》给我们的回答是: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传七:29)
这样的回答,人或许一直无法体解、明白。原因是:我们若习惯于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用人的思考去判断一切,这将阻碍我们对神真正的认识,甚至错怪了神。更严重的是,与神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与神的爱隔绝。佛教法门有八万四千,是够多了,却是百密有一疏,不知有从上头神亲自降下的启示。当然,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比较能满足人的自我夸耀,造就了很多自命的「宗师」、「山主」,招揽徒众,群集很多人深陷在更多偶像崇拜的迷阵中。这事在历史中不断重演,《圣经》的话语也早有告诫: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3-14)

基督徒有圣灵的浇灌,自然会体贴圣灵的事,就能明白神仍然是爱我们的,也从没离开过我们,并且神要为我们更新,纵有苦难,在神的爱里,要经练成为永生。
「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罗八:5-6)
「我见神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原文是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我知道世人,英强如终身喜乐行善。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神的恩赐。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无所增添,无所减少。神这样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或译:并且神再寻回已过的事)。」(传三:10-15)

苦难已经存在,死亡也是必然的;为今之计真正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人既是有罪,有恶的遭遇、苦难,且无一能免死,在罪恶里的人就一定无能靠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 5:12)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 3:23)

人要免除死亡,不是靠自己称义,从自己内心净化或忏悔,不是解决之道;唯一的办法是:「神的赦免,与神和好」。第一步要作的、且为唯一的道路是,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这「赦罪」的过程是,受洗归主,与基督的死同死,再与基督的复活同活:死的是罪,活的是更新: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藉著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著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著。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罗6:3-11)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徒二:38、39)
「神既兴起他的仆人,(或作:儿子),就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赐福给你们,叫你们各人口转,离开罪恶。」(徒 3:26)
「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 1:21)

藉著人的修行,是因于道德主义及神秘主义的实践;方法因历史的沿革而与日俱增,叫人更迷失在重重无尽的思网中,除了深陷不拔,也忘了思量人的极限。其实原本很单纯的问题,却是越想越复杂;简单的立足点是——人就是人,神是神,人不可能成为神卜明亮之星、早晨之子、撒旦就是我们要警惕的借镜: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赛十四:12-15)

或者有以为可把善行记在功德薄上,将来指望回收成果:但若有一天明日,能叫人活的必要是「神的灵」,那岂不前功尽弃,无益的苦修只是枉费一生罢了:
「死人复活也是这样: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所种的是软弱的,复活的是强壮的;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若有血气的身体,也必有灵性的身体。经上也是这样记著说: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灵(灵:或作血气)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但属灵的不在先,属血气的在先,以后才有属灵的。头一个人是出于地,乃属土:第二个人是出于天。那属土的怎样,凡属土的也就怎样:属天的怎样,凡属天的也就怎样。」(林前十五:42-48)
「你们明显是基督的信,籍著我们修成的。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乃是写在心版上。我们因基督,所以在神面前才有这样的信心。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什么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林后3:3-5)

从必死的人寻求得的,不管是向内或向外,仍然是必死的。只有向永生神寻求的才有永生的盼望;也唯有神差派来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带我们走在神的道上,走向永生神的国: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冢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里。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八:34一36)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从下头来的,我是从上头来的:你们是属这世界的,我不是属这世界的。所以我对你们说,你们要死在罪中。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约八:23-24)
「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徒八:21-24)

的确,人不但会死,活著还有很多的苦恼、恐惧,要消除它,人无能为力,因为罪已经在那里,它已经形成了捆绑。唯能为我们释放的是那胜过死权的耶稣基督。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著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二:14-15)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著他的血称义,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著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们既藉著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籍著他以神为乐。」(罗五:8-11)

知道了罪的起始和必然结果,人如今唯一的出路,只能指望「恩典」:
「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藉著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罗 5:21)

谈因果,佛法是最丰富、详细不过了,但如同其他哲学思想理论一样,都是出自「从人的智慧推论」,尚待群众的实验及改进。因此,有应入世之需及佛法落实于生活的权通,给佛法解释更广泛、任性发挥的空间,似乎无懈可击。然若思想可变的是因众生的罪,而不可变的原则、真理当必是来自不变的才能有。毕竟一切人为的都有其范畴、极限及不定性。又不妨思量:若只一昧认定释迦牟尼的法为「是」,试问在其之前的人类文化、思想要如何被判解?每一新世代,不免要反传统一番,却不可能不存有传统的根苗。其实中国古早以来就是崇奉独一真神:一位不能僭越、看见、高高在上的神。《礼记》有云:「上帝其飨」;《书经》上云:「上帝监临」。《诗经》谓:「上帝既命,小心翼翼,昭示上帝」:《尚书》之舜典说:「肆类于上帝」。孔子说:「仁者事天」、孟子有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上帝自己的临在,原是早在人的心中。是后来的人疏离远了,才不得不寻求更多的巧计,整得人穷忙、瞎搞,以致佛教徒在佛法诸多繁复的功课中,纵然不易行,或无人真实在行,但却惟恐被人指控为「业幛现前」,也不敢轻言放弃,只好受制于它的捆绑,进不得也退不得。

■所以人最大的觉醒,是要彻底承认人是不义的,如果还认为自己可以靠自己称义,就是还没有真正的认罪。真正能为我们赎罪的是需要那完全无罪的,也就是主耶稣基督。那能为我们死过,战胜死权的;而他死后三日复活,叫我们也可以因信靠他而一同复活,因为「赦罪」的恩典是唯一的真理、永生的道路。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