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当前位置:主页------基督教资料------神学书籍------解经原理---灵意、预表与预言

  有一个故事,说从前鲁国有一个乡下人拿了一根长竹竿要进城,他把竹竿竖直,进不了城门,因为城门不够高;把竹竿打横试着进去,城门又不够阔。正在想办法时,一位父老看见了,对他说:“我虽不是圣人,可是见识也不少。你把竹竿锯成两截,不就可以进城了吗?”那乡下人果真照这父老的劝告做了。短短的一个故事,把一个自负而愚拙的父老深入地刻划了出来。

  在中国传统中,我们喜欢讲故事有真实的,也有虚构的。无论如何,这些故事往往变为“成语”,产生了超越时代的意义。我们听到“滥竽充数”,“空城计”,都知道这些话代表了某一种形式的行为;“杨贵妃”也已成了一种女性的典型。在现代,“大跃进”,“十大建设”代表海岸两边中国政府现代化的努力。“苏丝黄”,“臭老九”也成为某一种人物的代号。这一类语言的好处,是一句或一段简短的话可以把一个重要的道理活生生地表达出来,但是,对于一个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人,这些用语或故事却完全没有意义;有时候,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名词或故事甚至会有不同的理解。

  在圣经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圣经中有许多故事,以色列人每年逾越节,都要重述神怎样把他们的祖先带出埃及的历史(出12:25-27),新约的圣餐会也有历史的叙述(林前11:23-26)。大卫犯了奸淫与谋杀的罪以后,先知拿单去见他,对他讲了一个故事(撒下12:1-4)。先知以西结向以色列人传道,对他们讲葡萄树的比喻(结15:1-5)老鹰的比喻(结17:1-10)。耶稣基督也讲比喻,例如好撒玛利亚人(路10:25-35),撒种(太13:1-9),浪子(路15:11-32)等等;有时候,耶稣基督也讲“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医生”(太9:12)一类的谚语。神对人启示未来的事,有时也用梦境(创37:6,9;但2:31-34等),异象(启1:12-16;结1:4-28等)。无论是历史,比喻,异象,每一次都是生动,深刻。但是,每一次神借着这些方法向人表达时,我们都发现有人不明白,需要加以解释;所以但以理要向尼布甲尼撒解梦(但2:36-45),耶稣也要向门徒解释比喻(太13:18-23)。听众知道这些都有所指,但不知道指些什么,因此需要解释。

  圣经中的预表与预言,以及比喻解释的问题,基本上是象征与意义的问题。在解经上,一些不同派别的异同,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最容易看出来。有人会把圣经的历史当作科学性的历史研究,推敲每一个历史的细节:有人认为历史事实并不要紧,一切都是“故事”,找到意义就好。有人认为故事式历史中每一细节都有隐藏的意义,也有人认为只有一个主要的信息。解释起来五花八门,在本章中,笔者的目的,只是提供自己研究的心得。

甲.定义与圣经根据

一.比喻与预表

  首先,我们必须对几个重要的名词有所了解。比喻,预表都是圣经本身采用过的名词或方法,所以我们先加以讨论。

  比喻一词,主要是从新约耶稣所讲的故事而得名,恐怕有不少人头脑中比喻已经等于故事了。其实,“比喻”这一原文名饲,在中文圣经中有二种译法,一种是“俗语”,例如,“医生你医治自己吧!”(路4:23),另一种译法是“比喻”,例如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浪子的比喻等等。这一个希腊字,被古代翻译旧约圣经的人用来译原来的希伯来字,而这个希伯来文在中文圣经内又有几个译法:“难解的话”(王上10:1),“比喻,谜语”(诗78:2),“比喻”(结17:1),“训诲”(箴1:8)。从以上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圣经中“比喻”一词的用意,主要是“以平易,通俗而间接的话所说的教训”,比喻中的事或物,都是“另有所指”,而所讲的事物又都是读者或听众生活范围内可以观察到的。借着这些事物,说比喻的人希望他们可以推论出一个教训。

  “预表”一词可以说是根据新约圣经用来解释旧约的一个方法而得名。保罗说,“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指基督)的预象。”(罗5:14)。“预象”也可译为“预表”,要注意的是,保罗不是说基督“像”亚当;在整段经文中,他反而是将基督与亚当对比。那么,二人有什么类似呢?正如亚当是首先人类的领袖,那从天上来的基督更是新造的人类的领袖,他们二人的行动都有深远的影响,希伯来书的作者论及旧约与新约的关系,也说:“律法既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物的真像。”(来10:1)这里没有用“预表”一字,但是,作者却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旧约的事,物也都“另有所指”……指向一个未来而且是更完善的祭物,更美的约……根据这种新约的教训,我们可说预表是指旧约时代神用以启示新约时代才完成的救恩之人或事物。

二.寓意与灵意

  简单而言,“寓意”是西方教会所采用的名词,指的是解释圣经中的故事,包括历史与比喻的一个方法。这方法的理论根据,是相信圣经中的故事都有神隐藏的意思。实际的结果,则是解经者往往将自己的理论系统“读进”经文之中,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却缺乏“客观”的证据,无线索可循。例如,第一世纪的犹太人,腓罗认为伊甸园中的四条河代表希腊的理想、聪明、勇敢、自制与公义。说是根据四条河流原名的“原意”,但却无法加以证明。有一位古代教父俄利根,认为路加福音第十章好撒玛利亚人离开客店前留下二个小钱给店主,是指基督留下了“圣父与圣子”给教会;但另一教父奥古斯丁认为是“爱神”与“爱人”二个教训。 至于“灵意”,侧是20世纪中国教会流行的一个名词,有不同的定义,基本上可说是西方“寓意”解经法的本色中国化。由于定义不同,我们最好还是从圣经看看“寓意”或“灵意”正确的定义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根据中文圣经的翻译,哥林多后书3章是“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精意原文作“灵”)。有人根据这节经文来建立灵意解经的圣经根据,在解经上是不通的。中文译本的“精意”原文确作“灵”,但指的不是灵意,而是指圣灵。保罗在哥林多后书3:1-11所讨论,是新旧约职事的对照,不是解经的方法。

  最能够支持圣经有“寓意”或“灵意”解经的,是保罗在加拉太书4章22-31的一段话,他认为旧约撒拉与夏甲及她们二个儿子是“比方”新旧两约和两约下的两种人。有人认为这个“比方”就是“寓意”最好的证明;其实,这里“比方”的意思,是指“类比”,二者可以比较。

  其实,倘若灵意的意思是说圣经中神在世界上所行的事都有意义,要人明白他与人的关系,那么约翰福音便清楚地教导这个真理。在约翰福音中,作者特别用一个字来形容耶稣在世所行的事:“指标”(约2:11,6:14等“神迹”的原意)。神在旷野给以色列人吃的吗哪,耶稣在旷野以五饼二鱼喂饱了五千人以上,都是要人看到神所赐的永生之粮(约6:24-35);耶稣医好38年病人,是要人知道他的话大有能力,能起死回生,因此信他的人必得生命(约5:24-25)。

  换言之,笔者个人认为,圣经中确实认为其中所记载的是“有所指”指向神与人正当的关系,若要称为“寓意”或“灵意”,原无不可;要紧的,是不可将圣灵的“灵意”或“寓意”与一般流行的“寓意”混乱,以为两者采用同一方法。

三.预言的定义与性质

  要解释预言,必须先对预言的定义及性质有所了解。正确的了解不但可防止误解,而且可得到解释的路向。

  在圣经中预言,是神借着先知向先知当代的人所讲的话。这些话的内容可以是评论他们所做过的事,可以是对他们面临的危机或情况有所指点,也可以是将来的应许。例如,在阿摩司书,我们一开始就看到先知评论列邦与以色列人的行动:“大马色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摩1:3)“迦萨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他的刑罚。”(摩1:6),跟着,推罗、以东、亚们、摩押、犹太及以色列人也同样受神评估与警告,跟着,先知进一步地指出以色列所犯的罪的内容,他们要受的刑罚是什么,并呼吁以色列人悔改,最后预言他们的复兴。

  一般人常以为启示录是纯粹预言主再来之前的现象,其实,启示录也一样是主耶稣基督给当代亚细亚七个教会的信。在第2、3两章,我们一样看到他对七个教会的评估,警告与应许;在启示录22章的结论中,警告与应许亦再出现;甚至在讲述最后的大灾祸时,作者还是插上一句对他那一代的人的劝勉:“那儆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人见他羞耻的,有福了。”(启16:15)

  要注意的是,圣经预言中有关未来的刑罚与应许与一般宿命论的预测不同。当约拿被差往尼尼微时,他传道说:“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拿3:4)可是尼尼微人悔改以后,圣经说:“神察看他们的行为,见他们离开恶道,他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祸降与他们了。”(拿3:10)。同样,神也借耶利米告诉以色列人:“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建立,栽植,他们若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不听从我的话,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所说的福赐给他们。”(耶18:9-10)神与人的交往最终是根据他自己满有怜悯与不能容忍罪恶的本性。这个真理对预言的解释极为重要,因为目前有一派的人始终认为神在旧约应许大卫的国度存到永远(撒下7:16),因此以色列人在末世(主再来之前)必定复国。但神的预言若不废除人的责任,他就可以因人的不信而以别的途径成就应许,以色列复国也就不一定是必要的事。

乙.比喻的解释

一.以直接的话解释事物

  圣经中的比喻与故事既然都是另有所指,作者在写作时便往往在开始或结束时加以解释,点出那个故事与比喻的重点;另一个较巧妙的方式,则是在故事过程中借对话表达。

  例如,在路加福音15章,作者为我们记载了耶稣著名的三个比喻:失羊,失钱与浪子的比喻。由于现代福音音乐“九十九只羊”与布道讲章“浪子回头”许多时候已深印在信徒心中,许多时候我们便以为失羊的比喻重点在寻找,浪子的比喻重点在罪人悔改。事实上,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重点,原来只是二个比喻中的特点。在述说15章比喻时,路加为我们提供了耶稣的结论:“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比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15:7)“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15:32)一个借着耶稣的结论,另一个借着浪子父亲的话,把重点表达了,换言之,这二个故事的原意,是罪人悔改所带来普天同庆式的快乐。

  路加16章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也有同样的现象,路加首先借着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对话(16:14-15)指出这比喻的重点是钱财的地位(在中文圣经,由于18节有一个标题,一些人便看不出路16:14-31原是一大段)。可是,在故事的叙述中,表面上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有钱人死后下阴间受苦,贫穷人死后享福”。其实,在整个故事中,耶稣曾二次借着对话,指出这有钱财主的问题:“亚伯拉罕说,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16:29)“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16:31)这二句话一再指出:财主与弟兄们的问题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听从。所以财主死后受苦,不是因他有钱,而是因他不信。

二.以历史文化解经法为基础

  在历史文化解经法中,我们曾指出地理常识可帮助我们了解好撒玛利亚人故事中,为什么从耶路撒冷往耶利哥是“下去”,而不可能是“上去”。应用历史文化释经法的其他原则,也可帮助我们从正面了解比喻或故事。以我们刚才所提路加福音15章失羊与浪子的比喻为例,倘若我们追问为何耶稣要讲这罪人悔改所带来的喜乐,路15章第1、2两节便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因为法利赛人和文士反对耶稣接待罪人。因此,耶稣要借着比喻告诉他们:你们不仅应该接待罪人,而且应该体会罪人悔改的喜乐!失而再得固然是人间的乐事,也是天上庆祝的事!从上下文,我们可以找到比喻的原意。

  对于细节的了解,历史文化解经法也极重要。根据上下文,好撒玛利亚人留下给店主的二个小钱,应该是他爱心的表现,显出他负责任,不但是暂时医好伤口,更帮助他完全康复。这样,这个行动的意义,便与整个故事有关系了。对于文中没有明言的,也是同样的原则。读到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也许有人会问:到底摩西和先知的教训又是什么?显然在比喻本身我们找不到答案,但是,我们若从宗教背景着手或整本路加福音的结构着手,我们便不难发现:路加在介绍耶稣生平事之时,便引用先知以赛亚的话,指出神的心意原是要贫穷人有福音,瞎眼的得看见(路4:17-19;赛61:1-2)。

三.止于当止,不必穷推

  解释比喻一个最大的难处,是细节的处理。固然利用经文中的提示及历史文化解经法可以帮助我们抓到重点,是否比喻中每一细节都有意义呢?一些采用寓意(灵意)解经的人,往往从每一细节都找到一个特别的意思,例如俄利根便认为好撤玛利亚人留给店主的二个小钱便是代表圣父与圣子。但是,从耶稣基督自己的话,我们却发现不必每一个细节寻找隐藏的意义。在马太福音13章,耶稣基督曾为撒种的比喻提出解释(太13:19-23):不但比喻中的种子有意义,连路旁,石头荆棘都有意义。然而,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解释中,解释的路向是比方,类比,而不是寓意。更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基督没有解释三十倍,六十倍或一百倍是什么意思。当然,相信寓意/灵意解经的人可以辩解说:他没有解释,不见得就没有意义。我们却要说:他既没有解释,我们难道比他更体会神的心意?何必穷推!

  事实上,任何类比都有它的限制,穷推必定产生问题。例如,在浪子的比喻中,若从一般寓意或灵意推论,那个大儿子必定是代表法利赛人与文士,那么,父亲对大儿子说:“儿啊,你常与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我们是否要说,在耶稣的思想中法利赛人与文士照样有神的同在,根本不必信耶稣?同样,在失羊的比喻中,显然我们也不能说没有失落的九十九只羊是指没有失落,因此大多数人类不必悔改。倘若我们要在经文细节上寻找意思,找出来的必须是与主题信息有关的才是。

丙.预表的解释

一.以救恩历史的成全为原则。

  我们谈到新约解释旧约的人,事与物时,曾提及希伯来书指出旧约经常指向将来,除了希伯来书的许多例子外,在新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不少实例,都是作者在旧约历史上看到某些救恩的原则,然后指出新约时代的应验。

  例如,在诗篇第8篇,表面上这似乎是一篇创造的诗歌,但是由于它实际是一篇救恩的诗,新约中二位作者都把这篇诗歌当作一种有待实现的应许,加上在他们的观念中耶稣基督是新造人类的领袖,这篇诗歌应验的关键也自然是耶稣基督。因此希伯来书作者解释说:“既叫万物都服他,就没有剩下一样不服他的,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来2:6-9)保罗则说:“尽末了所要毁灭的仇敌,就是死。因为经上说‘神叫万物都服在他的脚下。’”(林前15:26)。

  马太记载耶稣基督降生后埃及再回犹太地的事,说这件事是应验了先知所说的话:“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太2:15;何11:11)根据先知何西阿的话,上下文中分明是在讲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经历,为什么马太会说这是“应验先知”的话呢?真正的原因,便是马太认为耶稣的降生是神在世上救恩成全的开始,耶稣以无罪的代替了有罪的(参太8:17),代表世人成全诸般的义(太3:15),因此,耶稣的出埃及是旧约出埃及故事的成全。

二.以历史文化解经法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预言的解释,仍旧是以历史文化解经法为基础。上文所引的二个例证,表面上看来很像“寓意”,谁能看出这两段经文是“预表”呢?我们说这种解释不是寓意,主要是因为新约作者解释旧约经文时是根据主题思想而不是仅仅在用词上划等号。譬如说,寓意解经者解释诗篇第8篇时,他们便会说:人是代表基督,天上飞鸟代表天使,海里的鱼代表魔鬼,地上走兽代表地上的帝国……新约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显然不是这样。但是,他们都极注意“用词”,二人都强调神说的是包括了“万物”,保罗甚至超越了经文中的用字,指出“万物”不仅包括各种生物,也包括了“死亡”……表面上又是读出圣经没有说的,但任何人阅读诗篇第8篇所根据创世记载(创1至3章),都不会说保罗无理。反而,我们可以说,新约作者们不但读到原文说什么,他们也了解原来的用意。

  希伯来书作者认为创世记14章亚伯拉罕将十分一战利品给麦基洗德是预表基督(来7章),也是同样的原则。在解释过程中,他并没有说创世记故事中“四王与五王”代表什么,但他却注意到旧约记载中的麦基洗德是“无父,无母,无族谱”,又注意到他是“撒冷王”(“撒冷”在希伯来原文确是平安之意);更进一步地从当代习俗看出:“从来位分大的给位分小的祝福,这是驳不倒的理”(来7:7)。因此,麦基洗德是“与神的儿子相似。”(来7:3)。

丁.预言的解释

一.解释的难题

1.字意与象征的分界何在?

  这是解释预言的一个大难题,不同的处理方法便带来不同的结论。

  预言,特别是未来的事,许多时候是以象征性的话或异象表达,但以理书中形容古代的几个帝国为野兽,启示录说耶稣基督“头发皆白,如白羊毛。”(启1:14),没有人会以“字面”解释。但是当启示录的作者说他看到一个异象:“地大震动,日头变黑像毛布,满月变红像血,天上的星辰坠落于地”(启6:12)的时候,他到底是在描述一个自然界的现象或是另有所指?解经家对这问题便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是自然界的现象,有人说这些话是象征政治社会宗教的大变动,也有人说二者都包含在内。 2.何时应验?

  这是第二个难题,不同的解释也带来不同的系统。

  例如,当以赛亚在40至66章应许以色列回国时,书中所说的是否完全在以斯拉和尼希米时代应验了?耶稣“橄榄山的预言”(马太24章)到底什么时候应验?复活时,耶路撒冷被灭(主后70年)时,或是他再来的时候?

  由于正统信仰纯正的解经学者对上述二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立场,预言的解释便成为一般信徒最难处埋的问题。不过,这种差夷悴告诉我们,在解释预言时应当加倍小心,更应以爱心接纳不同意见与立场的人。笔者在下面有限的篇幅中,也仅能提出一些基本原则,以供参考。

二.原则一:以历史文化解经法为基础

  象征性的语言基本上是借已知的来讲未知的;因此,解释象征性语言时,若能确定已知的该是什么,便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用意。例如,当神借异象告诉彼得去该撒利亚向哥尼流传道时,他让彼得看到的异象是要他吃各样四足的走兽,昆虫和飞鸟。彼得从他已知的旧约知识,知道这些东西不可吃,才引起了他对未知的思索(徒11:9-17)。

  同样,主耶稣应许别迦摩教会说:“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启2:17)我们必须从当代的背景,找出吗哪与白石是什么,否则我们不可能知道这个应许实际的内容是什么。

三.原则二:注意直述的话或解释的话

  象征性语言与比喻一样,通常在上下文有解释,告诉我们它真正的意义,正如彼得见到神给他的异象以后,正在思想的时候,神便进一步地给他指引。在启示性的预言中,我们也通常会看到神自己的解释。例如,但以理书中尼布甲尼撒梦见一个大象,但以理不但告诉他梦景的内容,也指示他那个梦景是表示几个国度要相继出现(但2:36-45);约翰见到七个灯台,跟着主耶稣便告诉他那七灯台是象征七个教会(启1:20)。此外启示录中,又有许多直述性的话,例如,作者在1:1-3,19,4:1,22:6便四次提及书中的主题是“必快成的事”,又七次提及有福的人(1:3,14:13,16:15,19:9,20:6,22:7、14)。有时话中虽杂有象征性的用词,但应用了历史文化解经便不难明白。

四.原则三:注意整体的信息

  倘若我们再注意彼得在约帕所见的异象,我们便可注意到在异象的解释过程中有二个步骤:第一步是彼得看到各种走兽,昆虫飞鸟以后,他总括性地认识到这些物是“俗的”,他并没有用寓意的手法逐样类推出某种意义;第二步是他从神的启示知道他所见的俗物,等于他日常生活中不肯接近的“俗人”外邦人。这种异象,有人说好像是像超现实的图画,也有人说像是现代的政治漫画(如山姆叔叔,北极熊等)。在解释上,不必过分推论,有时甚至不可过分推论。例如,启示录的敌基督被形容为一只十角七头却只有一个嘴巴的怪物(启13:1-2),我们显然不必问哪个嘴巴是生在哪一个头上面,也不必问每个头上有几个角。以西结书中枯骨复活的过程是加上筋,再长肉,然后有皮(结37:6),我们也不必推论筋,肉,皮是什么意思。启示录中的新耶路撒冷长阔高各为四千“里”,等于一千五百英里(启21:16)这种四方城显然是巨大无比,高达太空(目前人造卫星距地球是一二百英里而已);这似乎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

五.原则四:精意的应验

  圣经预言将来,经常是以当代人所熟知的事物形容。以赛亚论到将来神让被掳的人转回,是采用出埃及的事迹,“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开江河。”(赛43:19)无论是在后来以斯拉,尼希米回转的时代,或新约耶稣基督时代,我们都没有看到这种“字面”的应验。在新约圣经中,我们反倒看到耶稣基督认为旧约一些预言的应验是在精意,而不在字面,例如,旧约时代先知玛拉基预言道:“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玛4:5)到了耶稣时代,门徒便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而耶稣给他们的回答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可9:11-13)这里讨论涉及一个极严重的问题:倘若玛位基的预言必须照字面应验,那么,以利亚指旧约时代的那个名先知,显然没有出现,耶稣又怎会是所应许的先知呢?然而,倘若施洗约翰在服装与精神上十足十的表现出以利亚的精神,那么,耶稣便可说:“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太11:14)。

六.原则五:历史的角度与多层的应验

  上一个原则讨论的是应验的方式的问题,这里所要讨论的是应验的时间的问题,这问题可说是解释未来预言最难的。从下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问题之所在。

  先知约珥预言耶和华日子的来临时,说:“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珥2:28-32)这段预言什么时候应验呢?在新约时代,五旬节圣灵降临,彼得便引用了珥2:28-31,告诉当代的犹太人说:“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徒2:16-21)意思似乎是说,五旬节圣灵降临正是应验的时候,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也同样引用珥2:32《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罗10:13)认为这话是应用在耶稣基督身上。但是日头变黑,月亮变血这一类的话)又出现在耶稣基督橄榄山预言(太24:29)和启示录的第六印中(启6:12)。由于一段圣经有二个不同的引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便有不同的结果。有人认为字面的应验是必须的,五旬节时日头既没有变黑,约珥书的预言便只是局部应验。也有人同样根据字意,认为徒2:16既说“是”应验先知的话,日头变黑一类的字句就不必照字意解释,又有人认为启示录与耶稣论及末世情况也引用约珥书,可能约珥书的应验是多重的。

  笔者个人所接受的,是最后一种解释。因为在新约引用其他先知预言时也有同样的现象。我们若注意以赛亚书预言的应验,可发现部分在以斯拉时代应验(拉1:1;赛44:28;耶25:12),另一部分在耶稣基督身上(赛53章;太8:17等),还有一部分是在新天新地之时(赛65:17-25;启21:1至22:5)。同样,以西结书的生命河(结46章)固然在耶稣身上开始应验(约7:38),新天新地中也还是要应验(启22:1-2)。有人形容这现象是“先知的缩视”,正如一个人站在平地上向远处的山峰观看时,每个山峰都彼此靠近,实际上却有相当的距离。

戊.实际建议

  比喻,预表与预言的解释是解经上最难精通的,因为这些现象都是以象征性的语言表达,而象征性的经常以当代文化背景为出发点,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会因背景的了解不足而模不到解释的门路,当一个象征在同一文化背景有多种用意时,作者的原意更难掌握;至于将自已文化背景中的意义读进圣经中去,也是常见的现象;若加上“寓意”法,则更是使人无所适从。但是,也正是这种现象,使我们不能不强调历史文化解经法的重要,因为象征语言的意义,最好便是从历史文化背景中寻找,第4章的建议自然在解释比喻,预表与预言时也用得着。

  至于解释这类现象特别值得注意之处,笔者有二点建议。

一.掌握主题

  有人说:吃鱼不要先吃鱼头,这种智慧在解释象征性经文时特别适用。在比喻与预言中,都有直述及解释性的话,而预表既多是旧约事物,在上下文中亦往往有解释性的话,这都是寻找意义的关键。笔者并不否定在比喻及预言中,往往有许多细节也有意义;却要记得这些细节的目的是要衬托出主题,而不是单独存在。解释预表时,更要注意新旧约的预表有时是要点相似,但细则相反,例如亚当与基督的对照,因此更不宜等号式的类推。主题抓稳了,细节往往容易了解;反过来做,往往会为推敲细节花费了不少时间而对主题仍然一无所知。

二.对证新旧约的经文

  旧约预言与预表许多在新约有解释与应用,因此从串珠圣经或研读本找到新约的引用往往便找到预表或预言的意义。例如,读诗篇118篇,我们也许不会注意到它是一篇预言基督的诗,但新约多次引用13节的话(读者可试试自己找出新约经文),我们便可知道这诗也论及基督的救恩。新约的预言,特别是启示录,又往往借用或引用旧约的话与景象,因此,注意新约预言中旧约的用语,亦可帮助我们了解新约的信息。例如,启示录22章新耶路撒冷的描述,便是根据创世记伊甸园的记载(创2:6-16)及以西结书47章的预言,有这了解后我们便不必从文中生命树果子可医病(第2节)一语推论新天新地还有疾病与死亡存在。

  更要紧的是,新约中一些主要的教训是我们解释旧约预言的规范。例如,希伯来书告诉我们:耶稣基督的死是旧约祭祀制度的应验,那么,当以西结说末日君王庶民都要献祭(结46章),我们能否说以色列人在千禧年国度中还要像旧约一样献祭?

  新旧约互相对照对证,是我们解释预表与预言时必须注意的工作,也是我们明白预表与预言的一个据点。

习作:

1.试分析下面的故事后回答下列的问题并提出证据。

  《葬礼三步曲》

  好几天,百虎都向黛玉借笔记本,不久秋子看到他们二人手牵着手在公园中散步,便开黛玉的玩笑。六个月后黛王果真披上了白纱,与百虎走进了教堂。

  a)这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b)这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c)主人翁是怎样的人物?
d)它要表达什么信息?
e)故事中的细节,如人名、公园、白纱、教堂,有意义吗?

2.试想一想,一个没有中国文化知识的美国白人大学生读了这故事,能明白多少?为什么?

3.试再读俄巴底亚书二次,用学过的原则解说俄巴底亚书原来的的信息是什么?


 


搜索WWW 搜索本站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